過年期間,在看這本有關創意的書:梅迪奇效應
書名其實取自文藝復興時期的梅迪奇家族
表示因為梅迪奇家族對藝術等的支持和集各方好手的作法,致使佛羅倫斯開啟前所未有的文藝復興時期,梅迪奇家族興盛了好幾百年,對文藝的支持贊助肯定對文藝復興有幫助,不同時代不同國家贊助文藝者豈會沒有,達文西之類畢竟不是贊助就能生出來的。這樣的取名多多少少有點”為了名字”而取名,而且漠視了真正的文藝創作者,有點像現在在提倡文化創意產業,但最後卻走向多是歸功於文化創意的仲介者一樣,好像沒有了這些仲介者,文化創意工作者就什麼名堂也闖不出來,讓非創意的output方,也就是仲介者領導真正的文化創意人一樣,也讓文化創意人的命脈前途握在仲介者手上。對於這方面的批判有興趣的可以看張大春的部落格,他寫的很好,針針見血,犀利的觀點一定會刺到某些人,然而沒有破就沒有立。如果能因此改變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走向和資源實際接收者,那對真正的文化創意工作者就是福音。
除了書名之外,”梅迪奇效應”內容主要在鼓勵跨領域創新,對於想走創意業的工作者,甚至是所有人,都可以藉由跨領域而得到激增的不同觀念組合,引發創意,多做跨際思考,改變一些行為和環境,讓創意有空間可以冒出來。
在網路界也是很需要有創意的網站,但大多數的網站都以模仿為主,能夠做到真正有創新又能大成功的網站,大多是國外新創網站,不過創意型網站,除非有高技術門檻,一旦成功或有高度成功可能性就會在世界各地冒出許多模仿或相似的網站。
模仿是一條簡便的路,也是一條比較沒有風險的路,因此國內百大網站(純屬國內公司)沒有一個是屬於真正創新而非模仿的。如果”國際化””在地化”也算創新,那麼盯著國外網站的最新發展,然後模仿以取得在地化先機,是比較安全簡單的路。這種模式大陸、台灣已很多人這麼做。
模仿不應該被鼓吹,但若能加上額外的創新,肯定會有幫助。然而,事情都有二面,習慣了模仿就會失去創意的空間和勇氣。
不管在什麼產業,梅迪奇效應一書都有用上的空間,擺脫僵化的思考,拿著專業知識跨到不同領域,大創大立並不容易,小小的創新卻能隨時冒出來。創意可以帶來名利,更可以造福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